噪声性听力损失
噪声性听力损失是由于工人在噪声作业环境中长期与噪声接触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
病理是在长期噪声刺激影响下,耳蜗血管纹首先出现血循环障碍,螺旋器毛细胞损伤、脱落,严重者内
毛细胞也可能出现损伤,继之螺旋神经节发生退行性病变,其中以耳蜗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病变最明显。
噪声性听力损失是耳蜗毛细胞病变的结果,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听力排列散乱倒伏、断裂消失或肿胀
融合、细胞线粒体分布与结构异常、溶酶体增加、细胞变性崩解消失等。
噪声性听力损失最初容易在4000Hz、6000Hz表现出来,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听力损失的频率向低频扩展,
进而影响人的正常交流和日常生活。图13-2-7为噪声引起听力阙值变化的曲线。
图1噪声引起听力阈值变化的曲线
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病理阶段
噪声性听力损失是一种累积性听力损伤,它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听觉适应
在开始暴露噪声的初期,由于强度较低和暴露时间较短,在离开噪声环境后,人耳出现短时间的耳鸣和听力
下降,但数分钟后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这种持续时间极短的听阂升高的现象,为听觉适应。听觉适应
是一种感受器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
(2)听觉疲劳
较长时间的暴露噪声或噪声强度较大时,人耳离开噪声环境后,耳鸣和听阙提高的程度加重、时间延长,要
数小时或数天后才能恢复,此阶段为听觉疲劳。听觉疲劳是耳蜗毛细胞开始出现损伤的重要标志。
(3)早期听力损失
长期反复的暴露噪声,听觉疲劳的程度、症状加重,逐渐发展为某些频率的阙移不能恢复,病变进入早期噪声性
聋阶段。早期噪声性听力损失是耳蜗基底膜的某些局部毛细胞出现病变的重要阶段。此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4000Hz
或6000Hz频率的听力下降,其他频率的听力未受影响。
(4)听力损失
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患者如不立即停止噪声暴露或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听力损失的程度将加深,影响的频率也将增多,
最终可能形成噪声聋。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听觉系统的构造与功能—耳的构造(三)的全部内容,青诚静禾噪声治理公司能为大家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沈阳青诚静禾环保噪音治理网站。
本文标题:听觉系统的构造与功能—耳的构造(三) 地址:/zszljt/656.html